【聯合報/蘇詠智】
好萊塢浪漫喜劇片曾經在台灣有過非常風光的票房佳績,最具代表性的銀幕情侶檔中,湯姆漢克斯與梅格萊恩都具備「鄰家」親切特質,格外贏得觀眾喜愛,兩人3度主演的「跳火山的人」、「西雅圖夜未眠」、「電子情書」,台灣票房走勢是一路往上,尤其「電子情書」不但將同檔轟動全台的日本恐怖片「七夜怪談」壓下,也風光打進全台年度外片賣座榜Top 10,比不少特效動作片都熱賣。
湯姆漢克斯與梅格萊恩會成為銀幕情侶組合,其實也是意外,最早女編劇諾拉艾芙蓉的作品「當哈利碰上莎莉」籌拍時,湯姆漢克斯認為劇本的分量太輕,不過是插科打諢而已,沒有接下男主角,結果梅格萊恩等待半天,等到比利克里斯托點頭接演,片子上映後出奇大賣,湯姆漢克斯發現自己看走眼,但比利克里斯托也沒有再和梅格萊恩繼續攜手下去,梅格下一部片就換成與湯姆漢克斯搭檔合演「跳火山的人」。
「跳火山的人」雖然是「發暈」金獎編劇約翰派屈克山利編導,卻讓影評人抱怨浪費一個還算有潛力的題材,湯姆漢克斯與梅格萊恩的第一次攜手並沒有亮眼成績。說也奇怪,湯姆、梅格之後兩年多各自有新的銀幕搭檔,卻都沒有賣出好成績,終於諾拉艾芙蓉完成「西雅圖夜未眠」的劇本,原本考慮過丹尼斯奎德、茱莉亞羅勃茲等扮演男女主角,繞了一大圈之後,促成湯姆漢克斯與梅格萊恩第2度合作,有趣的是,兩人直到片子快結束才真的有對手戲,搭檔地有點勉強,然而片子的票房竟比「跳火山的人」多出3倍多,也讓他們終於成為通過賣座考驗的黃金銀幕情侶檔。
於是到了數年後的「電子情書」,諾拉艾芙蓉在籌備之初就沒換過男女主角人選,各方也都期待「西雅圖夜未眠」鐵3角再攜手,諾拉向來喜愛用經典老片為新作加持,「當哈利碰上莎莉」中有「北非諜影」,「西雅圖夜未眠」有「金玉盟」,「電子情書」中不只有「教父」,全片主要設定、發展都脫胎自匈牙利劇作家米克羅斯拉斯洛在1937年於布達佩斯劇院首演的腳本「香水店」,兩年多後由德國裔名導劉別謙改編成了電影「小店鴛鴦」,在抗戰時期的「孤島」上海曾經上映,至今已被視為好萊塢經典文藝片。
「小店鴛鴦」描述兩個在禮品店工作的男女,互相不滿意對方,但意外成為筆友、在不知道對方真實身分下,反而能夠敞開心扉,發展出戀情。20世紀末,已經沒有多少人真的還在用筆寫信,更甭提傳統的「交筆友」,諾拉艾芙蓉把背景從大蕭條前的布達佩斯搬到當代紐約,男女主角各自成了連鎖大書店、傳統書店的經營者,彼此之間的不對盤更多是因為企業大鯨魚要吞併小蝦米的趨勢變遷,賦予較多的社會意義。男女主角不再寫實體信,而是透過電子郵件來傳情,女主角請教神秘的網友如何擺脫職場上的困境,卻沒料到那個拿「教父」台詞鼓舞她、給她力量的網友正是自己倒胃口的連鎖大書店高層。
上一回在「西雅圖夜未眠」中,湯姆漢克斯的鰥夫深情、難忘已故亡妻,形象非常討喜,反而梅格萊恩扮演的勇敢追愛女記者,較無明顯特出之處,「電子情書」彼此剛好倒過來,梅格的小書店老闆親切、甜美又可人,湯姆漢克斯的角色倒是心機有點重,不無狡猾的手段,就沒有梅格那麼得人疼。這一次湯姆漢克斯與梅格萊恩的對手戲非常多,搭配紐約怡人的風光,幽默逗趣的對白,卡洛爾金獻唱的動聽插曲「Anyone At All」,成為一部絕佳約會電影。
「電子情書」美國排在年底將近耶誕大檔時上映,台灣因為跨年、春節等大檔都已經被一堆特效強片佔據,只好等到隔年的3月底春假檔上映,不過台灣觀眾喜愛湯姆配梅格,片商很輕鬆談到了西片幾家龍頭院線,氣勢如虎添翼,如願開出票房大紅盤,賣座一路開高走高,創下令人眼紅的佳績。
梅格萊恩曾是紅極一時的「美國甜心」,曾經有機會與老公丹尼斯奎德過境台灣轉赴新加坡,當時機場記者趕忙拍攝、想要訪問,她卻露出和銀幕上的甜美完全180度距離的嚴肅表情,令各方驚覺「假戲畢竟不是真實人生」。甜心型的女星最怕形象破壞,無法繼續在銀幕上裝可愛,梅格萊恩就在千禧年捲入與羅素克洛合作拍片傳緋聞事件後,影壇氣勢即重挫,隨後試圖轉型也不成功,又被傳整形失敗、五官巨變,她也愈來愈難搶到大片重要角色,反而丹尼斯奎德在離婚後一度接連演出「明天過後」等票房巨片,出過一陣子鋒頭。
今年逢「當哈利碰上莎莉」在美國上映滿30周年,比利克里斯托與梅格萊恩再度聚首,不少網友感嘆當年的甜姐兒已經不見蹤跡,現在的梅格再也回不去。台灣則是「電子情書」上映滿20周年的紀念,好萊塢文藝喜劇亦有許久沒打進台灣年度票房Top 10,不知哪一對俊男美女的組合能夠刺激台灣影迷進戲院捧場的興趣?
資訊爆炸時代,社會亂象也多,如何處理複雜的人際關係,成為現代人每天必修的課題,新頭殼特別與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合作,推出三個專欄,由臨床心理師們執筆,為讀者們提供一塊心靈沉澱的園地,三個專欄刊出的時間分別為: 《愛情紅綠燈》: 每月 3, 13, 23 日刊出 《親情芬多精》: 每月 6, 16, 26 日刊出 《職場多巴胺》: 每月 9, 19, 29 日刊出
在感情的世界裡,人們時常對自己該如何表現得像是對方想要與喜愛的樣子而困擾著。我們藉由對方瞳孔上的自己,來探索自己的個性、樣貌與存在的意義。然而,總是會聽到身邊的朋友覺得在感情中總一味的投入、順應,甚至只是在「配合」。本文將藉由一個虛構的個案,討論一名總在戀愛中「配合」,彷彿陷入迴圈的個案。
《吳先生的戀愛》
吳先生不喜歡談論自己的事情,但既然認真地說起自己的感情事,他會說自己總是處在需要「配合」別人的戀情。他會想著對方希望自己表現成什麼樣子、希望自己多麼體貼,他會想著「對方想要的樣子」,然後去表現給對方看。但每隔一段時間,當交往的對象對自己有些不滿時,他總不能明白自己做錯了什麼,為什麼對方一直在要求自己。
他其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,所以就照著做了,就努力去滿足對方了。他知道自己在關係中一直在做些自己不喜歡的事情,好像在討好對方,而且對方像從不滿足般一直要求更多。他覺得自己在戀愛中做了好多過去排斥,現在卻習以為常的事情。總是落入這個循環的吳先生,對戀愛感到疲憊,不禁開始思考為什麼自己的戀情總是如此。
《總是在「配合」的戀愛》
如果吳先生的戀愛模式能引起您的共鳴,或許跟著下述的步驟思考,能協助您釐清一些思路:
1.做個喜歡的自己:與人相處時,能讓自己感到自在相當重要。找一面鏡子,或者跟朋友聊聊自己的狀況,如果改變讓你覺得對自己陌生,或許該仔細思考這樣的改變是否適合自己。
2.探索自己的喜好:如果在相處的過程中,常因為沒有拒絕的原因而接受,久而久之,很容易讓相處變成規則交織的束縛。或許你可以思考自己接受或拒絕的原因,讓你更能掌握自己的人生。
3.確認自己是否確實掌握對方的期待:人際互動中,很難確實掌握彼此的心意,一不小心,就會變成自己片面的解讀而造成誤解。尷尬的是,錯誤的理解的後果,往往是要過一段時間之後才逐漸浮現兩人的互動中。確實釐清對方的期待,才能將努力花費在最妥當的地方。
4.尋求專業諮詢:有時候,我們並不能區辨自己喜歡什麼、想要什麼、能堅持什麼,又或者在極端的例子下,自己值得什麼。在紛亂的人際相處中,往往我們會將自己所能得到的,當作是自己所應得的,也因此,為了維繫一段關係,而做了些折衷、習慣,改變了自己的樣貌與看待自己的方式。當你在關係中感到痛苦,但又不知道能如何改變,或許你可以尋求專業的臨床心理師來探索自己所面臨的困難、自己總是在重複相似迴圈的原因,以及可以改變生活的方向。
《總結》
在戀愛的關係中,我們就像探險一樣,從一座孤島航向另一組群島,從一座海港到另一間旅館。旅人常迷失方向,卻必須繼續飄泊。本文藉由虛構故事,舉出人們在戀愛中可能遇到的困境。這些困境可能源自於我們一貫的人際方式、人際經驗,或甚至是家庭關係影響,而讓自己在雷同的泥沼中打轉,最終,變成一個疲憊、無助、不抱期望,又或是不喜歡的自己。
成為「自己」,是一個辛苦、需要時時努力,且容易迷惘的過程,如果讀者身邊朋友有如此的困擾,請鼓勵他尋求專業心理師協助。
作者:陳昱齊 臨床心理師 (現職於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精神科)
(本專欄由新頭殼與臺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共同合作)
留言列表